2022年11月5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古典社会学(群学)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葡亰8814线路|歡迎您!、云南师范大学群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社会学:历史、当代与未来”专家论坛在明德一号楼301会场圆满举行。此次专家论坛由云南师范大学葡亰8814线路|歡迎您!曲凯音副院长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冯波教授、山东大学王向贤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鞠春彦副教授作为主讲人,山东大学杨善民研究员、南开大学王处辉教授和云南师范大学徐珺玉副教授作为评议人,共进行了三次专家讲座,线上及线下共200多名师生与会。
论坛开始之际,曲凯音教授对莅临论坛的各位线上线下专家进行隆重介绍和热烈欢迎,强调景天魁研究员和其团队成员撰写的《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一书展现了群学2000多年的绵延发展历程。该书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完成了从对群学概念体系的建构到以群学命题演进史的形式书写中国社会学史的飞跃。而此次专家论坛旨在对群学思想进行深入研讨,意义重大。
首先,冯波教授围绕着“王阳明心性论和心性化的群学思想”,对二者分别展开探讨以厘清其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二者的联系。冯波教授主张将王阳明心性论运用到合群、能群、善群、乐群领域,形成了王阳明心性化群学思想,这也正是王阳明对中国社会学史的重要贡献。
针对冯波教授主讲的王阳明心性化群学思想,杨善民研究员借用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阐述其对群学心性化的理解。“为天地立心”指人心是宇宙的核心,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为生民立命”即君子需要普度众生;“为往圣继绝学”主要侧重于传承文化;而“为万世开太平”意在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四句命题交织递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命题与当代使命的交汇。
其次,王向贤教授主讲的“父慈:先秦儒家父职与当代亲亲重构”正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的鲜活例证,其发言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十三经的逐步爬梳”、“先秦儒家父职的特征”、“借鉴先秦儒家父慈,重构当代亲亲”、“讨论”等六大板块。王向贤教授强调当代亲亲重构的重点在于“父慈”,主张将“父慈”问题化和概念化,另一方面提出只有继承儒家“父慈”家国分担的传统,才能构建新时代的家国双向伦理。
评议环节中王处辉教授首先高度赞扬了王向贤教授提出的父职概念、经学研究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其问题意识,其次重点强调了文献准确性的问题,最后从主体间性、父慈子孝的伦理责任与中国群学建构社会秩序逻辑等方面对王向贤教授的发言进行了补充。围绕着作为史料支撑的《十三经》,他由“孝”在传统和现代的不同含义引出“历史是当代史”,以期使相关界定更为精确、逻辑更为清晰。
鞠春彦老师的发言题为“论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的‘小康’”,她首先重申了这一议题在当前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传统语境下,“小康”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并被执着追求的社会理想,其词源可追溯到《诗经》和《礼记》。置于现代,“小康”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
徐珺玉老师在对鞠春彦老师的评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要对自己所生活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她从中西方理论体系的差异入手,借用买房等具体事例表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必须立足中国土壤,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的‘小康’”补充了古今贯通的研究视角。
“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离不开文化复兴、学科复兴,这是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使命,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的学人使命”,带着民族复兴和学科发展的希冀及其对当代社会学人的号召,本次专家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