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至9月4日,云南师范大学葡亰8814线路|歡迎您!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编织、纠缠与共舞多物种民族志工作坊”顺利召开,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工作坊设特邀主题讲座、专题演讲、与谈人评议、圆桌讨论等环节,此次工作坊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搭建了相互对话的平台。
9月3日晚上七点,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春老师以“接续自然之链——在人类世追问民俗学的现代”为题进行主题演讲,拉开了本次多物种民族志工作坊的序幕。讲座由葡亰8814线路|歡迎您!院长尤伟琼教授主持,在学术演讲中,刘老师首先分辨了两种面向现实的汉语民俗学代表性的主张:一种是主张以“民俗主义”为对象、起点的现代民俗学;另一种则是以“先验地阐明人之为人的发生条件与存在理由”为目的的实践民俗学。由此,从本体论定义的“现代”出发进行追问,可以发现自然与文化/社会的关系,即“自然之链”一直是民俗学研究的主线。在“人类世”的风险社会中,民俗学传统的“自然之链”提醒人们吸取地方性的传统智慧,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与天地万物协作共存的理念,这将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现代以来自然与社会/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敬畏自然,寻求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存之道。随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鞠熙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法国学习的经历,对演讲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分享。在后续的讨论环节,多名线上线下的听众与嘉宾一起展开热烈的互动交流,人类学研究所嘉日姆几教授与徐义强老师分别对讲座进行叙谈与小结。
9月4日,工作坊主题分享会正式举行,尤伟琼院长代表学院致以热烈的欢迎词,她指出,这样一个在国内外具有前瞻性的领域与话题,在师范大学得到一次思想碰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逢金秋九月的开学季,这次工作坊也是给各位新同学的学术大礼包,有着特殊的意义。
接下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二位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进行了主题分享,不同的学者从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田野调查经历进行分享和反思。“多物种民族志”的研究对象自然多元化,各个学者的研究主题丰富有趣:蒙药中医药产业治疗与胃肠的文化冲击;跨国阿胶产业中的多重驴命;超自然的灵媒生成性网络;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苗药生成与转化;蜜蜂、花与人三者的共生关系; 西北乡村的清真屠宰实践;跨越区域的罂粟、香料植物和苔藓的共生;建水大板井中的旅游吸引物系统建构; 咖啡与人的从种植园到社区咖啡馆的旅程; 都市女性与宠物犬之间的相遇与相互形塑及缠绕;新物质主义视角下的茶、泉水与人的关系;牧区人和动物的伦理主体性研究。
此次工作坊最后也最激荡精彩的是圆桌讨论环节,徐义强老师以“多物种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可能”“多物种民族志的研究理念与视角”“人类学与多物种民族志”为圆桌引言,嘉日姆几、周雨霏、赵红梅、孙旭、才让本、杨博、陈正府、伍洲扬等学者纷纷发表对“多物种民族志”的看法,就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激烈的辨析。从多物种研究到多物种民族志,研究的进行往往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我们可能只是对某一物种进行描述,研究者的立场应该是什么?表面上我们以参与观察研究“自在之物”,但是我们在人与物的研究中注入了人的情感、历史感,本质上还是在实践中透过他物种,研究匿于物之后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结构。我们在此次工作坊中分享了相关的研究,也在研究中进行反思。多物种民族志研究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全能的人类学家与其他学科的跨领域合作又该如何进行,任重道远。本次工作坊是首创,未来将会有更多这样的工作坊开展,聚集更多的学人一起交流。多物种民族志研究这条路将会在各个学人之间越辨越明,学术的思潮只有在广泛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绽放出思想的火花。作为近些年人类学和相关学科最具有生命力的议题之一,多物种民族志为人类学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多物种民族志也让一些被忽略的主题和边缘的对象走上前台,让人类学这门学科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为国内首个以“多物种民族志”为主题的工作坊,本次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关注,活动内容在多个微信公众号平台阅读与转发。此次工作坊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国际化,与会学者大多有着在世界著名大学学习工作的经历,例如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所、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克拉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埃默里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东京都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工作坊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参与学者的学科背景多样化,涉及到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所涉及到的众多研究对象真正体现了“多物种民族志”的跨学科特质,此次工作坊也成为推动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本次工作坊活动在求真务实、自由讨论、和谐分享的氛围中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为我院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学科群的建设提供了有益支持,对促进我院开放办学、梯队建设、科研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